
美麗的西烏旗。(朝魯門 攝)
如果只能挑選兩個詞語來描述西烏珠穆沁旗(以下簡稱西烏旗),那么一個是“馬”,另一個則是“白馬”。
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西烏旗的性格,那一定是“向前跑,跑出一馬當先”。
細細品味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西烏旗的性格源于蒙古馬精神。
于是,這片被譽為“中國白馬之鄉(xiāng)”的土地,如今正以馬為筆,繪制著一幅歷史與當下交融的壯美畫卷。
白馬傳奇
藍天白云下,綠草如茵的西烏旗草原上,成群的白色駿馬縱情馳騁——馬鬃飛揚,四肢如鋼,嘶鳴高亢……這些被稱為“烏珠穆沁白馬”的精靈,它們的血脈中流淌著上千年的歷史基因。
烏珠穆沁白馬廣泛分布于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草原,屬蒙古馬類群。
關于烏珠穆沁馬的歷史,可以追溯到唐代。有史記載,突厥人所乘的突厥馬主要產自烏珠穆沁的烏拉蓋河一帶,即烏珠穆沁馬。
迄今為止,《蒙古秘史》被認為是記載蒙古族生活最早且最全面著作。其中記載,在公元10世紀時期蒙古人就將白馬用于日常生活中。
《蒙古秘史》中也記載著白馬幫助成吉思汗脫離險境的歷史故事,也有關于當時其他部落王公面見可汗時贈送白馬的描述,可見白馬在當時蒙古人的禮儀習俗中已擁有了尊貴的地位。
另據《蒙古習俗通典》記載,在公元13世紀,蒙古族部落藍色旗幟上畫著一匹飛騰的白色駿馬。由此可見,從成吉思汗時期開始就以白馬作為民族靈魂的象征而被世代相傳。
此外,《馬可波羅游記》中也有對白馬的記載——成吉思汗飼養(yǎng)著上萬匹色澤如雪的白馬,白馬奶用于祭天地和供王室貴族飲用。
烏珠穆沁人自古以來與白馬為伴,與故鄉(xiāng)山山水水同呼吸、共命運,由此產生了動人的傳說。
很久以前,烏珠穆沁人從阿爾泰山向東方遷徙時,馬群皆為白色。烏珠穆沁人與留守家鄉(xiāng)的鄉(xiāng)親分手告別,裹著白頭巾,身著白衣服,騎著白馬,以此表達日后相見的愿望。成吉思汗建立政權后,為鞏固社稷,要尋找一個祭天的風水寶地,那就是烏珠穆沁。
“縱觀烏珠穆沁白馬傳說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烏珠穆沁白馬與成吉思汗的白馬群是同一個品種。因為曾有成吉思汗用81匹白色母馬之乳祭天之說,當時烏珠穆沁部落就在阿爾泰山一帶居住?!眱让晒呸r業(yè)大學芒來教授等人編著的《烏珠穆沁白馬》一書中給出如此結論。
13世紀至今已有約800年的歷史,如今在內蒙古高原上,仍大量繁殖白馬的地區(qū)只有烏珠穆沁,而這些寶貴的白馬血統(tǒng),被“中國白馬之鄉(xiāng)”的西烏旗人保存至今。
一馬當先
“你聽過馬的長嘶嗎?假如你沒聽過的話,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藍天的高遠和大地的遼闊的。你仔細觀察過馬蹄嗎?聽過馬蹄落地的聲音嗎?有了那角質堅硬的東西,可爬山、可涉水,即使萬里長征也在所不辭,而它有節(jié)奏的踏地之聲,不正是激越的鼓點嗎?”
蒙古族作家奧德斯爾在《駿馬》一文中提出的系列疑問,西烏旗白馬民兵連(以下簡稱白馬連)給出了最好的答案。
在西烏旗遼闊的草原上,幾十位身穿蒙古袍的年輕戰(zhàn)士,挎著槍、騎著白馬飛馳而過,馬蹄聲如雷鳴般響徹原野——一支騎兵連隊與他們的白馬正從草原的塵煙中走來,歷經60多年的沉淀,已成為北疆文化中一道流動的風景線。
這支特殊的隊伍就是西烏旗白馬連,國防后備力量中成建制保留的民兵騎兵連隊。
自1958年6月組建以來,這支隊伍不僅是保衛(wèi)邊疆的重要力量,也成為了烏珠穆沁草原上馬背文化的重要傳承者。
這支連隊曾28次為國家黨政軍領導和外賓進行軍事表演,充分展示了自身卓越的軍事素養(yǎng)。連續(xù)12年被評為“三落實”先進單位,11次出席自治區(qū)、盟、旗民兵先進代表大會。
歷史的高光時刻在1964年到來,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楊成武上將親臨檢閱白馬連,對其軍事表演給予高度贊揚。同年10月1日,白馬連連長德力格爾朝克圖光榮參加國慶盛典,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。
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重組的白馬連秉承“平時服務、急時應急、戰(zhàn)時應戰(zhàn)”的目標,已發(fā)展成為一支訓練有素的民兵隊伍。
他們不僅是西烏旗搶險救援的重要應急力量,也在完成多樣化任務中發(fā)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。
在抗擊自然災害的戰(zhàn)場上,白馬連屢建奇功。
1977年和1985年,錫林郭勒草原兩次遭受歷史罕見的雪災,白馬連干部、戰(zhàn)士挺身而出,始終戰(zhàn)斗在抗災第一線。進入新時代,他們又在疫情防控等關鍵時刻挺身而出,積極參與卡點執(zhí)勤、入戶摸排、衛(wèi)生消殺等任務。
“在西烏旗這片草原上,白馬連的民兵不僅是牧業(yè)生產的骨干力量,也是抵抗自然災害的排頭兵?!弊灾螀^(qū)級農村牧區(qū)文化示范戶、西烏旗烏蘭哈拉嘎蘇木白馬民兵連排長努力布倉說。
萬馬奔騰
西烏旗不僅是白馬連的家鄉(xiāng),更是名副其實的“中國白馬之鄉(xiāng)”,馬文化和蒙古馬精神在這里源遠流長。
西烏旗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王龍對這種精神有著精準的認識:“蒙古馬精神的核心是‘吃苦耐勞、一往無前,不達目的絕不罷休’,這種精神不僅體現(xiàn)在馬身上,也深深烙在西烏旗人的性格中,成為這片土地邁向未來的內在動力?!?/p>
翻閱近幾年西烏旗政府工作報告發(fā)現(xiàn),“烏珠穆沁白馬保護”“現(xiàn)代馬產業(yè)”是高頻關鍵詞。
如今的西烏旗,蒙古馬遺傳資源保護和繁育體系逐步成熟。該旗先后建成了國家級蒙古馬保護區(qū)1個,自治區(qū)級核心保育場1處,蒙古馬保護核心群63群。
在烏珠穆沁白馬的保護上,西烏旗取得了顯著成就。最新數(shù)據顯示,西烏旗馬匹存欄量5萬多匹,其中烏珠穆沁白馬存欄量6600余匹,與2013年時的2000多匹相比,實現(xiàn)了大幅增長。
與此同時,馬奶產業(yè)作為特色產業(yè)之一得到顯著發(fā)展。近幾年,西烏旗建立了多家馬奶加工企業(yè)和合作社,馬奶年產量達到200多噸。2024年,西烏旗新建6家馬奶原奶基地,并在巴拉嘎爾高勒綠色畜產品產業(yè)園籌建1500平方米標準化馬奶加工廠。
西烏旗白馬文化節(jié)已經成為烏珠穆沁草原的一大亮點。在草原最美的季節(jié),綠草如茵、羊肥馬壯。文化節(jié)期間,豐富多彩的傳統(tǒng)活動令人流連忘返、目不暇接。
依托白馬文化,全旗已建成草原生態(tài)白馬文化園休閑旅游區(qū)、白馬連紅色旅游景區(qū)各1處,30.5公里草原大賽馬道1處。2018年以來,舉辦研學、馬背旅行22期,白馬主題攝影20期,迎接全國各地研學、騎馬、攝影愛好者10000余人次,創(chuàng)造收入1210萬元。
文化強基,科技引領。西烏旗農牧系統(tǒng)積極與高等院校和專業(yè)科研部門合作,建立馬產業(yè)科技服務基地——白馬繁育基地。該基地先后被中國農村專業(yè)技術協(xié)會授予“內蒙古西烏馬產業(yè)科技小院”,被教育部、農業(yè)農村部、中國科協(xié)授予“內蒙古西烏珠穆沁馬科技小院”。
在現(xiàn)代牧馬人身上,蒙古馬精神也得到了充分體現(xiàn)。牧民斯琴巴特爾賣了牛羊,在萬畝草場上養(yǎng)了300匹馬,通過銷售鮮馬奶實現(xiàn)年收入100萬元。
沙格德爾一家則通過傳承馬具制作工藝,為馬文化保護貢獻力量。他說:“從十幾歲開始,我就跟父親學習制作馬具,馬具是蒙古馬不可缺少的裝備,也是馬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,我愿為傳承這一傳統(tǒng)技藝而努力?!?/p>
清晨的烏珠穆沁草原上,一匹白馬獨立山崗,它的眼神堅定而深邃,仿佛穿透時空,看見這片土地的過去與未來。
不遠處,網紅打卡地99號公路上的車輛里,響起《我和草原有個約定》的旋律。而那匹白馬,已邁開堅定的蹄步,向著更廣闊的天地奔去。(記者 于海東 王宗 巴依斯古楞)
北疆新聞 | 內蒙古自治區(qū)重點新媒體平臺,內蒙古出版集團?內蒙古新華報業(yè)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采編發(fā)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。
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,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,轉載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,并附上原文鏈接。
二、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(作品)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,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。
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,聯(lián)系郵箱:bjwmaster@163.com。
版權聲明:北疆新聞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-1
Copyright © 2016-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15120200009-1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蒙)字第631號蒙公網安備:150105020012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