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北京11月11日電 題:十五運會的圣火,在南粵大地畫了一個圈
記者 曾玥
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圣火,在南粵大地畫了一個圈——象征粵港澳三地的三根支柱共同托舉起圓形火環(huán),點燃大灣區(qū)深度交融的又一篇章。
本屆全運會的比賽項目分布在廣州、深圳、香港、澳門等19個城市。細數19城,有峰巒環(huán)抱的山區(qū)城市,也有碧波蕩漾的海濱城市,雖景致不盡相同,卻始終同心同向,相擁成圓。

11月9日晚,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。圖為主火炬被點燃?!≈行律缬浾?陳驥旻 攝
這是“一小時生活圈”。
當十五運會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決賽選手成功撞線,全運會歷史上的首個跨境賽事圓滿收官。
“在這個半天跨三地的賽程中,選手車輪走過的每一寸路面,都記載著三地協同發(fā)展的印記?!笔暹\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、十五運會廣東賽區(qū)執(zhí)委會副主任黃明忠說。
賽道所及處,亦是大灣區(qū)居民生活工作半徑的延伸。數據顯示,港珠澳大橋自2018年10月23日正式開通以來,截至今年10月22日上午8時,其珠海公路口岸往來粵港澳三地的旅客數量已超過9334萬人次,車輛累計超過1942萬輛次。
其中,“港車北上”“澳車北上”成為推動大橋口岸車流增長的“主力軍”。自政策分階段實施以來,截至今年4月9日,經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查驗的港澳單牌車總量已超過548.65萬輛次,自駕單牌車“北上”已成為當前最便利、最受港澳居民歡迎的通關方式之一。

資料圖:圖為2024年3月30日拍攝的港澳車輛經港珠澳大橋抵達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。(無人機照片)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
借助聯合承辦十五運會的契機,粵港澳城市群同步更新“接口”,“一小時生活圈”再提速。
廣佛南環(huán)、佛莞城際鐵路正式投入運營,與莞惠、佛肇城際實現“四線貫通”,形成全長258公里、橫貫大灣區(qū)東西向的主通道;廣深鐵路正式啟用全新運行圖,開行列車平均每13分鐘一趟,最短發(fā)車間隔壓縮至5分鐘,高鐵實現“公交化”運營;廣州白云國際機場開啟“五條跑道+三座航站樓”運行,香港國際機場在大灣區(qū)內地城市添設城市候機樓、珠海新增澳門國際機場服務中心……
隨著干線鐵路、城際鐵路、市域(郊)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深度融合,人員、物資等要素在兩種制度、三個關稅區(qū)、十九個賽區(qū)間高速便捷流動,粵港澳城市群愈加親密無間。
若從大灣區(qū)上空俯瞰,可見廣深港、廣珠澳兩條科技創(chuàng)新走廊沿珠江兩岸如“人”字鋪展:頂點是廣州南沙科學城,中間是東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兩個科學城,“一撇一捺”的收底是深港河套和橫琴粵澳兩個合作區(qū)。
用弧線將“人”字的“筆鋒”相連,便是一個科創(chuàng)生態(tài)圈。
今年9月,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(fā)布《2025年全球創(chuàng)新指數》百強創(chuàng)新集群,“深圳—香港—廣州”集群排名第一。
放眼粵港澳大灣區(qū),以廣深港、廣珠澳科創(chuàng)走廊和河套、橫琴創(chuàng)新極點為主體的“兩廊兩點”架構體系不斷完善,2家國家實驗室、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、430家省重點實驗室組成梯次銜接、主體多元、特色分明的實驗室體系,新賽道不斷涌現、新機遇應運而生。

資料圖:圖為2022年7月7日拍攝的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創(chuàng)新合作區(qū)。(無人機照片) 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
從深圳企業(yè)研發(fā)的全自主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敲響青銅句鑃(仿制品),到廣州企業(yè)提供的智能安檢設備實現“人、票、證、包”一站式關聯驗證,從抗風穩(wěn)燃的火炬等“佛山制造”,到香港團隊研發(fā)的精準室內定位技術為賽場裝上智能“指南針”,本屆全運會成為展示粵港澳科技創(chuàng)新實力的絕佳窗口。
有評論認為,粵港澳大灣區(qū)已形成一個自主可控、安全高效且具備強大創(chuàng)新能力的產業(yè)生態(tài)。任何一個復雜需求出現,都能在區(qū)域內快速找到解決方案的提供者,并形成組合創(chuàng)新。這種“團體賽”模式的韌性和活力,正是大灣區(qū)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最大底氣。
在全運會開幕式上,當百頭醒獅與VR(虛擬現實)共舞,英歌鑼鼓搭配全息投影,龍舟競渡通過AR(增強現實)技術“劃”入觀眾席,不斷升維的“科技美學”背后,是一如既往的文化情懷。
這是一個嶺南文化圈。
《粵港澳大灣區(qū)發(fā)展規(guī)劃綱要》明確提出“共建人文灣區(qū)”。規(guī)劃綱要實施以來,從歷史古跡保護、文博機構聯動、文化設施共享,到影視合作、藝術展演聯通、文化創(chuàng)意產業(yè)協同,粵港澳三地在諸多領域開展交流合作,人文灣區(qū)建設取得豐碩成果。
在粵港澳三地,處處流淌著文化交融之美:粵劇的悠揚唱腔里,醒獅的一動一靜間,武術的一招一式中,大灣區(qū)同根同源的集體記憶與人文氣韻,繪就絢麗多彩的灣區(qū)圖景。
全運會是大事,也是身邊事。
從火炬?zhèn)鬟f隊伍里的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、外賣騎手、網約車司機,到群眾賽事中的學生、農牧民、警察,人人皆是主角;廣東茂名的定向比賽邂逅“荔枝紅”,“功夫之城”佛山將太極拳與醒獅等非遺元素相融,“足球之鄉(xiāng)”梅州承辦五人制足球賽,處處皆是風景。
一張票,牽起一串城。賽事期間,19座辦賽城市把“競賽動線”變成“文旅路線”,雕琢文、體、交、旅深度融合的特色產品,以賽為鏈、“一程多站”,讓人們在參賽和觀賽間隙感受嶺南文化的古韻與生機。
同飲一江水,同辦一場會。十五運會的大幕已然拉開,在一灣水與一輪月的共鳴中,一個不斷成長的國際一流灣區(qū)和世界級城市群在此水乳交融、生生不息。
北疆新聞 | 內蒙古自治區(qū)重點新媒體平臺,內蒙古出版集團?內蒙古新華報業(yè)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(fā)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。
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,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,轉載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,并附上原文鏈接。
二、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(作品)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,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。
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,聯系郵箱:bjwmaster@163.com。
版權聲明:北疆新聞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-1
Copyright © 2016-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15120200009-1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蒙)字第631號蒙公網安備:15010502001245